top of page

網絡日誌 .


大學校園事工如何影響成年初顯期的靈性成長
香港浸會大學校牧處神學音樂教育平台事工主任及基督徒樂隊教練 伍家豪博士 前言 過去數十年,本地大學校園事工一直肩負培育本地教會和基督教機構領袖的工作。然而,關於大學校園事工如何實質影響青年人的靈性發展,香港仍然缺乏相關學術研究。有鑑於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校園事工,如何於校園中有效促進學生的靈性成長,並分析事工活動與學生靈性發展之間的互動關係,進而提出更有效培育成年初顯期青年的建議。透過對香港浸會大學基督徒樂隊的深入個案分析,本研究期望具體揭示校園事工對參與者靈性的正面影響,並為本地教會在成年初顯期青少年事工的實踐,提供具體參考與建議。 研究內容 本研究採用量化研究方法,通過問卷調查,收集了322名曾參與香港浸會大學基督徒樂隊及其他校園事工的學生及畢業生作為樣本,旨在了解他們的靈性成長狀況與靈性需要,分析大學樂隊事工活動對其靈性發展的影響,以及探討影響其靈性成長的關鍵因素。 本研究以靈性成熟度量表(Faith Maturity Scale)作為量度靈性成長之工具,將愛上帝及愛鄰舍的具體行為以四象限分類,確定其信仰類型,當中以「整合性信仰」作為靈性
伍家豪博士
10月20日


從「呼・吸空間」的發展去看以文化藝術傳遞故事和信仰的可能性── 以《憶・記》系列展覽為例
「呼・吸空間」 (Breathing Place)創辦人 陳祐維 「建立與人之間的連結,同時也與神建立連結。」這是我和「呼・吸空間」的使命。我認為,「召命」不只是抽象的理念,而是用不一樣的方式,實現自己留意到的社會需要:透過文化藝術傳遞故事、價值和信仰。 「呼・吸空間」是一個活動暨文化空間,也是我回應召命的平台。 回想面對社會事件和疫情時,讓我最扎心的,是有些人談及沒有一個安全的分享空間。自領受從神而來的感動和想到「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這段經文,我一直想拉近信徒與未信者的關係,幫助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同時也與神建立連結。 要找到這個連結點並不容易。「呼・吸空間」最初的定位並未清晰,起初我還在摸索做些什麼最能回應社會需要。疫情期間,適逢咖啡文化成為熱潮,無論是對咖啡的興趣,還是對社交和共享空間的需求,都讓我萌生了以「咖啡共享空間」為起點的想法。當時,我希望吸引人一起邊喝咖啡邊聊天,而共享空間提供免費飲品,讓大家有一個地方聚在一起。然而,隨著運營的展開,我發現,咖啡作為媒介,雖然能吸引人進來,但我隱約感覺到略有不足。我意識到咖啡雖然是
陳祐維
10月20日


青年 · 城市轉化
葡萄藤(灣仔)教會青少年牧者 黃俊傑 近日蔡俊彥在劍擊世錦賽中奪金。他在賽後感言中提到,他的劍擊動作比較特別,有更多跳、蹲等大幅度動作,很多人認為未必有效,因為以前的人也不是這樣做。 但蔡俊彥能夠成為「世一」,正好證明用自己的方法一樣可以成功。他說:「希望不只香港,而是世界各地的劍手看到,不一定要按照傳統,有時你可以遵從自己的感受,打破傳統然後努力練習,都可以有方法突破。」 城市轉化像體育運動一樣,當有很多年青人聚集的地方,都會為某事物帶來顛覆性的更新。從宏觀角度看城市,年青人只是城市人口的其中一部份。當然,從社會資源分配來說,分配必須公平,並有利社會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下發展,而創意動能卻不單是資源分配所能帶動的。在香港面臨經濟轉型危機所產生的焦慮下,正是以青年動力展示福音大能最美好的時機。去年初,有幸參與了為期16個月的第一屆學人計劃,讓我和其他同行的學人,在資深學人陪伴同行下,經歷了發掘新鮮型態教會(Fresh Expression of Churches)的很多可能性。我的題目是回應脫鈎及躺平青年的社會問題。怎樣在「只要精英、不要躺平」的潛
黃俊傑
10月20日


城市福音運動 -- 職場 x 禾場 x 主場
城市轉化學院院長 陳敏斯教授 看見職場啟發的蓬勃,掀起宣教的浪潮,誠然令人感到鼓舞,特別是在近年堂會發展不斷下滑的趨勢下,更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但我關心的不是堂會的不足和不濟,反而是更全面的宣教觀。宣教當然包括傳福音,但卻不止於此。在職場啟發引起的浪潮也為不少信徒帶來更新和復興,並讓不同宗派和背景的信徒和牧者,為福音的緣故,一起合作、共同努力。 宣教範式轉移 – Missio Dei 經過百多年的建立和反省, 20世紀的宣教範式有很大的轉移。 21世紀強調「神的宣教」Missio Dei,宣教不是教會的一項事工,乃是神的屬性,神的心腸、計劃和作為,讓神的榮耀得彰顯,並得稱讚。所以我們的焦點不是追隨那些看似興旺蓬勃的,或者是以教會或差會主導的宣教,反而是聚焦、察驗神的作為,祂的腳蹤,予以配合和回應。 神的作為從沒有在城市中間斷,我相信一個很好的開始,就是堂會可更主動體驗和瞭解職場宣教的情況。很多堂會都面對斷層、事奉人員及佈道力量不足,過分着重制度和教條,欠缺彈性和活力,佈道和差傳多是由一個部門負責,從上而下的指派,內聚文化讓新人不容易加入。 體制與運
Prof Natalie Chan
10月20日


啟發在職場────神興起意想不到的福音浪潮
香港啟發總幹事 劉恩琪 記得那段在投資銀行日夜拼搏的日子:表面上事業順利,但內心深知,神對我的呼召不僅於此。當時我在環球金融中心與銀行界的朋友一起舉辦啟發,帶著戰兢的心情邀請同事參與。沒想到,這個小小的開始,竟成為日後香港職場啟發運動的燎原星火。 當我看見同事們在輕鬆的用餐氛圍中,從最初對信仰的質疑到後來生命被改變,我深深體會到職場啟發的獨特魅力───它能在工作的場景中,營造一個無壓力的空間,讓同事們一起用餐、觀看影片、輕鬆交流,在自然氛圍中自由探索信仰。 職場啟發的急速增長 2016年是關鍵的一年。那時我們發起了 SPARK職場宣教運動,渴望點燃職場宣教的火燄,凝聚來自各行各業的職場領袖。看著這些平日忙碌的職場人士,願意抽出時間接受裝備、學習帶領啟發,我內心充滿感恩。特別是在2020年疫情期間,當我們以為事工會停滯時,神卻讓線上職場啟發成為新的出路,參與人數不減反增! 參與人數從2014年的220人,增長至2025年超過6,500人,成長超過29倍!這不是人能夠計劃的成就,完全是聖靈自己的工作。 職場啟發的獨特優勢 經過多年的實踐,我發現職場啟
劉恩琪
10月20日


探討香港職場宣教現況 - 與職場啟發 (Alpha) 領袖之深度訪談
城市轉化學院 、香港啟發 很多信徒都不會否認傳福音是本分,但大部份人都覺得沒有這方面的恩賜,既不善辭令,也沒有相關的訓練,還是留給宣教士、牧師和傳道人,讓教會組織短宣、佈道會和其他福音活動吧。特別是處身職場,受到「聖俗二分」思想的影響,很多資深基督徒甚至不會在工作場所「...
城市轉化學院 、香港啟發
10月13日


信仰‧服侍‧社區—教會與自資中心的同行
黎少慧博士 基督教宣道會華基堂社會服務部服務總監 前言 長久以來,教會興辦「社會服務」被視為「傳福音」的理想伙伴,兩者關係密不可分,而香港的情況也相近。不少教會透過設立自資營運的社會服務中心來滿足社會人士的需求,同時希望達到傳播信仰內容,達致全人關懷之核心訊息。然而,如何...
Dr Joyce Lai
4月16日


「你們禱告,無論求什麼,只要信,就必得著。」- 真的嗎?怎樣求?信什麼?
關兆奇博士 城市轉化學院客席教授 我是十分理性的人,喜歡邏輯思考,研究分析,但不懂得與人相處。雖然中學時代在聖公會學校讀書,但從來也不能夠真正認識信仰,甚至連基督教與天主教的分別也搞不清。因為數理成績比較好,我順利進入大學修讀工程系,畢業後成為一名工程師。工程師的工作相...
Ir Dr Neil Kwan
4月16日


實踐中的反思:服侍普通話群體——由小做起
江惠明牧師博士 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傳恩堂堂主任 作為國際大都會的香港,不僅聚居著眾多少數族裔,自1997年回歸祖國以來,更有逾百萬內地移民來港定居。隨著香港特區政府先後推出「優才」、「專才」和「高才」等人才引進計劃,以及不斷放寬的內地學生和遊客來港政策,在港內地人士數量已...
Dr Susanna Kong
4月16日


一個被嚴重忽略的福音呼聲
李海平牧師 基督教北區華人聯會主席 中華宣道會上水堂顧問牧師 前言:今日馬其頓呼聲——北都呼聲 筆者撰寫此文,在此喚起香港教會要轉眼仰望耶穌,舉目看祂所看,成為貼近主心的使命教會。這個角度本是教會應有的,但近年來,香港面對時代變遷,目之所及的情況,往往令人沮喪。教會更容...
Rev Barnabas Lee
4月16日


北都新機遇
鄧智剛 土木及結構工程師 2021年香港特區政府提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以城鄉共融、積極保育、優質戶外生態康樂/旅遊空間、經濟用地空間、擴大發展容量、改善跨境交通等六大原則作為規劃基礎,把香港北部打造成一個宜居、宜業、宜遊,並以推動創科產業為中心的現代化城鎮,其範圍...
Dr Johnny Tang
4月16日


由認識到關懷 - 香港普通話職青靈性需要研究
呂慶雄、陳保焜、李志輝、蘇慕瑜、米依羅、吳楚、安紅燕 背景 十多年前,香港因受「雙非家庭」 1 問題困擾,導致香港人對內地來港人士產生不滿。然而,現今的情況已大大不同:聽到普通話的對話聲音,已是香港街頭的常態。鄰居、同學、同事、遊客,甚至連官員都可能是「新香港人」。...
Dr Otto & 5 Authors
4月16日


教會普查結果初步回應 - 以使命出發、開拓更多堂內、堂外的發展空間
教新近日公佈的教會普查顯示,教會的聚會人數及各主要指標均有持續下滑的趨勢,但對這個結果的普遍反應,卻是不感到太意外。過去幾年,香港經歷社運、疫情和移民潮,大大影響了教會的生態。究竟香港教會是否處於一個不冷不熱的狀態?情況確是持續轉差,但卻未差到令教會有迫切悔改和尋求更徹底改...
Prof Natalie Chan
4月14日


教會植堂發展和現況
許家欣 城市轉化學院研究總監 近代的植堂發展隨著社會急速的變化和發展,在模式上有很大的更新。在西方國家,植堂模式變得多元化,包括社區教會、家庭教會、微教會、新鮮形態教會 (Fresh Expressions) 等,更深入接觸社區群體和未信者,在牧養對象的生活環境中,讓他們接...
Ms Alison Hui
2月4日


消失的屬靈下一代?
楊啟厚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客席教授 前言 筆者與太太從事家庭門徒訓練40多年,見證福音能夠徹底轉化個人生命及家庭 1 ,深信這是城市轉化中不能或缺的一環。由於這帶領,筆者進入神學院學習城市轉化及領導學,希望能夠作扎實的學術研究,鞏固在家庭門訓事奉上的理論基礎。筆者的研究,是要...
Prof Alan Yeung
2月4日


城市轉化學院「學人計劃」- 神學、轉化、行動!!!
趙碧琪博士 城市轉化學院課程總監 「好的神學始於實踐、也終於實踐」。葛林主教 轉眼間,第一屆「學人計劃」已完成所有教授課程,並進入實踐階段的項目(Project)。十分期待同學們的學習成果,身體力行,踏出城市轉化的一步。 計劃簡介...
Dr Becky Chiu
2月4日


社區服侍與靈性轉化 – 量性及質性研究
城市轉化學院 社區服侍一直是教會外展事工的重要部分。 隨著香港教會越來越意識到社區和城市中弱勢群體的需要,我們希望研究參與社會服務,對香港教會信徒的影響。本研究是城市轉化學院與「行在社區的福音」運動合作,以混合研究方法來進行的。 第一階段:量性研究結果...
ICT 城巿轉化學院
2月4日


究竟香港需要多少間教會?
陳敏斯教授 城巿轉化學院院長 今時今日, 植堂對很多香港教會來說是一個既陌生又遙遠的概念。回顧香港教會的發展,八、九十年代是植堂的高峰期,教會的數目在這二十年間接近倍增,但在隨後的二十年已大大放緩,期間只有15%的增長,平均每年0.7%。放緩的程度在近年尤為嚴重,植堂/擴堂...
Prof Natalie Chan
2月4日


「以病會友」的轉化事工與事工轉化
呂宇俊博士 感恩有機會可以再在這裏與大家分享。我說「感恩」,並不是客套的說話,而是原來能夠有「機會」再「分享」,並不是必然的事情。聖經說得好:「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什麼呢?⋯⋯ 你們只當說:「主若願意,我們就可以活著,也可以做這事或做那事。」(雅各...
Dr Matthew Lui
2月4日


信仰對基督徒專業人士於建築業道德決策的影響
張錦祥博士|香港註冊建築師 本研究旨在探討「信仰在工作」的實踐,會否影響工作上的個人「道德決策」(EDM)能力,從而進一步幫助香港建築業專業人士作出「為價值發聲」(SUV)的道德行為表現。本研究採用量性問卷調查,共收到227份有效回覆,目標在測試信仰在工作實踐中的兩個方面:...
Dr Angus Cheung
2024年8月30日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