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從「呼・吸空間」的發展去看以文化藝術傳遞故事和信仰的可能性── 以《憶・記》系列展覽為例

  • 陳祐維
  • 10月20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呼・吸空間」 (Breathing Place)創辦人 

陳祐維


「建立與人之間的連結,同時也與神建立連結。」這是我和「呼・吸空間」的使命。我認為,「召命」不只是抽象的理念,而是用不一樣的方式,實現自己留意到的社會需要:透過文化藝術傳遞故事、價值和信仰。


「呼・吸空間」是一個活動暨文化空間,也是我回應召命的平台。


ree

回想面對社會事件和疫情時,讓我最扎心的,是有些人談及沒有一個安全的分享空間。自領受從神而來的感動和想到「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這段經文,我一直想拉近信徒與未信者的關係,幫助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同時也與神建立連結。


要找到這個連結點並不容易。「呼・吸空間」最初的定位並未清晰,起初我還在摸索做些什麼最能回應社會需要。疫情期間,適逢咖啡文化成為熱潮,無論是對咖啡的興趣,還是對社交和共享空間的需求,都讓我萌生了以「咖啡共享空間」為起點的想法。當時,我希望吸引人一起邊喝咖啡邊聊天,而共享空間提供免費飲品,讓大家有一個地方聚在一起。然而,隨著運營的展開,我發現,咖啡作為媒介,雖然能吸引人進來,但我隱約感覺到略有不足。我意識到咖啡雖然是很好的起點,但它傳遞的故事和價值是有限的。相反,文化藝術更能擴大世界觀。有見及此,我開始嘗試將自己的想法、生活經歷與信仰結合在一起,找到一條微妙的平衡之路。我不斷問自己:「我有甚麼是非做不可的?我真正熱愛的是什麼?」透過提問釐清想法後,「呼・吸空間」的定位逐漸變得清晰。


我發現自己既然對歷史和文化藝術有濃厚興趣,不如嘗試將兩者放入「呼・吸空間」。這種轉變,並非刻意設計,而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呼・吸空間」開幕的第一天,舉辦了第一個展覽活動,但當時展覽並不是核心業務。然而,隨著時間的推進,展覽卻逐漸成為空間重要的一部分。

說到底,我不懂的東西很多,所以更要從錯誤中學習。這個過程不僅讓我找到「呼・吸空間」的定位,也讓我更加明白自己的使命。如今,「呼・吸空間」已經發展出多元的業務,涵蓋租場地給商業客戶、教會、團契……;租借咖啡機給客戶作團體練習咖啡拉花、小型咖啡比賽;每月舉辦呼吸學堂,分別以創業、個人成長、心理健康、本地深度遊為題,凝聚社群;舉辦及協辦啟發課程,領人歸主。而租借展覽場地佔了空間使用率的一半,成為空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很想將信徒和未信者連結在一起,而共通語言是關鍵。我心目中的「共通語言」定義為文化教育、深度旅行和藝術。通過這些形式,希望讓不同背景的人找到交集,建立連結,從而實現空間的使命。


如今,「呼・吸空間」的活動已經突破了一個物理空間的範疇:舉辦跑馬地、西營盤深度遊,甚至在其他友好空間策劃展覽。說起展覽,不得不提《憶・記》企劃系列。作為使命和業務重要的部分,我想透過展覽、聆聽者計劃及主題活動幫助人自我整理和反思,鼓勵人用更健康的方法和心態面對悲傷。企劃中文名字的由來取自「回憶」的「憶」及「記得」的「記」,而“Re-Membering” 一詞參考了敘事治療中的「重組會員對話」 (Re-membering Conversations) 。


第一個展覽《假如你還在────記錄八個離別的故事》主要想給人一個安全的空間,讓離別帶來的情緒浮現,再學習表達與道別相關的感受;第二個展覽《源・生》,以移民和原生家庭為題,與大家一起回顧過去,學習以現在的眼光回看那段「離別」的關係;第三個展覽《游離分子》,有別於過去兩部曲的集體敘事,聚焦於藝術家自身面對別離與關係的掙扎,把離別的種種傷痕,化為視覺記憶,在過渡點中寫下註腳,同時邀請觀眾對話,共同追憶逝去的,再重新建構我們能同榮同枯之境界。


感恩《憶・記》系列將繼續在「離別」議題上打破不同的隔閡,發揮與人共感的影響力。希望「呼・吸空間」這三年多的嘗試,能給香港教會看見接觸未信者或不在教會的人的可能性。特別是當教會在社會中的認受性和話語權進一步減少,甚至連文字語言也失效時,藝術策展可能是一條補足缺欠的出路。


香港人講求效率和實用,而基督信仰卻有很強的傾向要「講信息」,以至傳道者怕講不清信息,聽道者怕聽不明信息,更期待聽的內容對生活有幫助。在這前提下,藝術,相對抽象和帶有留白部分,可以如何成為人們反思信仰的明鏡,甚至對抗者呢?對抗,不是敵基督或批評教會,而是反照人生、信仰路上必經的起伏、掙扎和陰暗面,讓我們的信仰經得起考驗。


既然我們應遵從耶穌基督的命令,向他人傳講福音,而信仰的傳遞並不應侷限於堂會的框架,我們應透過更靈活、多元的方式展現耶穌的生平、教導、上主拯救世人的好消息。回憶過去的屬靈群體經常強調「倍增」的概念,而我對此的理解是「增加影響力」。這種信念深深影響了我的服侍與工作,無論在「呼・吸空間」,還是教會中推動門徒訓練,我始終以此為目標。


「呼・吸空間」與堂會的關係並非對立,而是以祝福與交流為基礎。「我學到要保持高透明度,與每位牧者坦誠交流,互相祝福。」雖然主理「呼・吸空間」並不容易,但感謝神讓我仍能恆常參與教會服侍,擔任大專團契導師,延續門徒訓練的使命。我也感恩獲邀到不同教會和基督教機構分享我和「呼・吸空間」的見證。


「形式可以不同,但目標始終相同。」


「呼・吸空間」的存在並不是為了取代堂會,而是希望以另一種方式實踐信仰的核心價值,並帶來更多值得反思的啟發。


假如你還在────記錄八個離別的故事
源・生
源・生
游離分子
游離分子
憶・記
憶・記

留言


bottom of page